储能前沿 | 武震: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高速增长下的挑战与破局
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副处长 武震
“2024年,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近7400万千瓦,较前一年增长135%,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领跑者。从西北荒漠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,到江苏电网的百万千瓦级调峰实践,新型储能正成为支撑‘双碳’目标的关键力量。然而,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,技术路线选择、市场机制完善、政策协同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,行业如何在高速发展中寻找平衡点?”
在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现场,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处长武震分享了《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展望》,从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现状、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等维度进行分析,为推动新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思路。
过去两年,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“翻倍式”增长。西北、华北地区集中了全国50%以上的储能项目,锂电池以96%的市场占比主导技术路线,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、大容量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加速落地。江苏,500万千瓦储能机组在夏季用电高峰中实际出力达450万千瓦,成为电网安全的重要防线。政策层面,国家与地方累计出台200余项支持措施,推动产业快速扩张。
然而,亮眼数据背后,行业痛点逐渐浮出水面。
规划与需求错位是首要难题。部分省份强制配储政策催生大量闲置项目,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不足10%的案例引发争议。备案制管理下,储能布局与电网调节需求、其他电源协同性不足,导致资源浪费。经济性困境同样严峻: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仅57%,储能系统价格年内下跌30%,而现货市场平均价差难以覆盖成本,企业盈利压力陡增。
技术路线单一化风险显现。锂电池虽占绝对主流,但在高寒、弱电网等特殊场景中性能受限。西北新能源基地需要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,而构网型储能、氢储能等新技术仍处于工程验证阶段。行业面临两难选择:既要守住锂电池的规模优势,又需在长时储能、极端环境应用等新领域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政策调整带来转型阵痛。随着“136号文”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要求,储能发展逻辑面临重构。短期看,市场化电价可能导致新能源收益下降,中长期看,这倒逼储能回归电力系统真实需求。内蒙古试点的容量补偿机制(0.35元/千瓦时)、山东现货市场探索的复合收益模式,正在为市场化机制积累经验。
面向未来,行业破局路径逐渐清晰:
1.规划体系升级:国家正推进"十五五"储能专项规划,强化央地规划衔接,建立"因地制宜+源网荷储协同"的科学布局机制。各地将编制新型储能专项规划,同步构建常态化评估与重大项目监测体系,确保规划精准匹配区域电力系统调节需求,推动储能高效利用。
2.技术多元发展:国家能源局2024年推出56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,涵盖锂电、压缩空气、液流电池等十余种技术。锂电仍占主导(96%以上),压缩空气、液流电池加速百兆瓦级规模化应用,重力、飞轮、钠离子储能实现商业化突破。项目呈现单站规模超300兆瓦、储能时长增至4-8小时趋势,标志我国储能技术进入多元协同发展新阶段。
3.调度机制优化:需明确新型储能调度范围与权责划分,建立按需科学调用机制。完善调度技术标准体系,规范并网运行技术要求。推动存量新能源配建储能转为独立电站,释放资源潜力,同步强化政策保障,构建"调度-标准-转化"协同机制,提升储能系统调节效能。
4.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:新型储能将与“源”“网”“荷”各侧深度融合。在张家口风光储示范基地,一套储能系统同时承担调峰、调频、应急备用的多重职能,这种多场景融合模式或许指明了方向——当储能真正融入电力系统全环节,其价值将通过市场化机制精准兑现。
5.加快建设容量电价机制: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涉及问题较为复杂,在容量电价机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合理容量需求、制定价格上限、明确电价疏导渠道等,研究采用竞价等市场化方式进行容量分配并形成容量价格。
这场转型没有捷径,唯有在技术突破、政策完善与市场觉醒的共振中,新型储能才能从“政策驱动”走向“需求驱动”,成为中国能源革命的坚实底座。